上海启嘟渡科技商贸有限公司
SEARCH

与我们合作

我们专注提供互联网一站式服务,助力企业品牌宣传多平台多途径导流量。
主营业务:网站建设、移动端微信小程序开发、营销推广、基础网络、品牌形象策划等

您也可通过下列途径与我们取得联系:

微 信: wxyunyingzhe

手 机: 15624122141

邮 箱:

广德县的人口

更新时间:2025-01-03 06:12:55

粮食作物生产历来是县内农业生产的主体。粮食又以稻谷为大宗,占粮食总产量的90%以上。其次为小麦、山芋、黄豆、大麦、杂豆等。

广德以盛产稻谷名著皖南,正常年景,粮食自给有余。但在建国前,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,加上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,粮食生产一直上不去。据资料统计。民国22年(1933)全县粮食产量4153.1万公斤。次年,发生大旱,粮食产量剧降,只有上年的26.7%。建国前几年,粮食产量也只在5000万公斤上下,到1949年,全县耕地为460168亩,农业人口为203442人,粮食产量不足5000万公斤,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占有粮食234公斤。

建国以后,粮食生产有了发展。1950年至1953年的四年为粮食生产恢复时期,产量年平均递增4.9%。

1952年,由于重视兴修水利,春播水稻51万亩,提出“不留一亩白水田”的口号,广施肥料,第一次提出防治虫害,建立及时逐级报告制度,全年粮食产量7.75万吨,比1949年增加了55%,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,是建国后第一个丰收年。

50年代中期,是县内第一个经济建设高潮时期,农业生产发展迅速。

1954年,全县掀起开荒抢种高潮,到9月下旬,共开荒136950亩,抢种各种晚秋作物152740亩,加上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,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0.59万吨。1955年开始试种双季稻。首先选择光、热、水、气条件好的高湖乡和平社、东山乡东升社、双柏乡劳动社改种双季稻,都获得大面积丰收,早稻全年平均单产138.5公斤,高的达300余公斤,连作晚稻亩产达200余公斤。这年7月中旬干旱,双季早稻解决了渡荒的粮食,社员称双季稻为“救命稻”。

1956年,粮食总产量达到11.1万吨,比上年增加4.8%,是1949年的2倍多。

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、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“共产风”、“浮夸风”,使粮食总产量急剧下降。1958年减少耕地6338亩。1960年,农田抛荒面积达94966亩,占水田21.5%,当年粮食播种面积763045亩,总产5.08万吨,单产仅66.5公斤,略高于1949年的生产水平。

到1962年的5年中,每年粮食产量徘徊在5万吨左右,比50年代中期大幅度下降。以后,随着农业经济调整,加上大力推广以农垦58为主的水稻良种,粮食生产又呈现发展趋势。1965年、1966年产量均接近10万吨。

“文化大革命”初期,农业生产发展缓慢。70年代双季稻种植面积扩大,1971年双季稻突破20万亩。1974年达到288240亩,为栽种双季稻最多的一年,平均亩产246.5公斤,全年全县粮食总产达15.7万吨,第一次突破了15万吨大关。1978年,全县遭受百年未遇的大旱,仍取得了产量8.82万吨的收成。

进入80年代,农业生产发展加快,推行以“大包干”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,全县出现了不少粮食生产专业户,每户年产粮高达2~2.5万公斤。

1982年,从午粮到“四稻”,季季增产,全年粮食总产达17.71万吨,农业人口人均占有粮食476公斤,创造了历史最高记录。1983年、1984年县内虽然连续两次发生特大洪涝灾害,但粮食产量仍然达到常年水平,分别为13.42万吨和15.41万吨。1987年粮食总产17.38万吨,农业人口人均占有粮食413公斤,比1949年分别增长365.8%和176.5%。

2012年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,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85家。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3家,其中国家级1家、省级3家。新增农业“三品”认证5个。东亭高峰村被评为“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”。现代农业示范园、林下经济种植面积分别发展到4.5万亩、17万亩。被授予“全国产粮大县”、“全国生猪标准化示范县”、“全省林业产业发展十强县”。被列为“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县”。 广德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。据史志记载,唐代即有造纸(土纸)、缫丝、竹木器加工等业。

明万历年间,乡人已陆续开采煤炭。清康熙年间,曾“聚众数万”,入山挖煤。因朝野围绕采与禁纷争不已,采煤时断时续。明清时期,造纸、缫丝等业都曾兴盛一时。后俱毁于清咸丰、同治年间的兵燹、疫疠。清末,随着移民大量入境,手工业生产缓慢复苏。同治末,商人吴国基在州城创办织布机坊,有木机120台。

光绪三年(1877)裼泰源纸坊在南乡山区开办。年产表芯纸330担。光绪三十三年(1907)官督商办广益煤矿公司在独山猪翎洞、梁家山建窑采煤。

民国12年(1923)富商赵少丞发起创办广明电器股份有限公司,购进国外生产的柴油机和直流发电机发电。

至民国25年(1936)全县有陆续兴办的采煤、纺织、电力等10余家厂矿以及食品、酿造、造纸、粮油加工、印刷、建材、制陶、竹木铁制具等约800余家手工作坊。是年,全县仅造纸作坊就拥有纸槽1100余架,工人3000余名,年产土纸20万担。翌年,抗战伊始全县大、小工厂、作坊又为日军侵略战火摧毁殆尽。此后,恢复艰难。

1949年4月广德解放时,全县仅有各类手工作坊104家,且多为食品、酿造、缝纫、粮油加工、造纸、竹木铁制具等家庭作坊,设备极其简陋。是年,全县工业总产值仅378.8万元(1980年不变价,下同)。

1950年,县人民政府在县城办起了第一家国营工厂——广德县城关米厂。

1952,县城黄宗良、徐德芳等手工业主,率先组成了2个铁业生产合作社,年底又合并成立黎明铁业生产合作社。

1953年,董信泰、和丰两家槽坊改造为公私合营广丰第一酒厂、广丰第二酒厂。是年全县124个工业企业中,现代工业2家、手工业工坊122家;国营1家、公私合营2家、合作社营13家,余均为私营。

1956年底,对全县私营工业、个体手工业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,全县48个工业企业中,国营3个、合作社营41个、公私合营4个。是年,全县工业总产值706.29万元。

1958年,全县掀起大办工业的热潮。为完成年产4.6万吨生铁的任务,成立县冶金工业指挥部,开始“全民大办钢铁”,全县建“小高炉”300余座。同时,开办独山等7个煤矿,从县内及外地调集2万余人开展夺煤大会战。是年,全县工业企业骤增至607个、职工33886人。由于“左”的思想指导,违反客观规律,终至得不偿失。

1961年,在贯彻国民经济“调整、巩固、充实、提高”八字方针时,对全县工业企业进行调整压缩、精减下放职工充实农业生产第一线,至年底全县工业企业减为55家、职工8136人。

“文化大革命”时期,虽然兴办了化肥、采矿、建材等工业企业,但生产发展缓慢。

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工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,尤其是乡镇、村办、联户、个体工业发展较快。

1987年末,全县共有工业企业5507家,其中全民企业27家,县属集体企业26家,乡(镇)、村办企业545家,联户、个体办企业4909家。从事工业生产的有4.56万人,已拥有煤炭、造纸、建材、机械、纺织、食品、化工、医药、电子等10余个工业门类。工业总产值15112万元,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51%,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。

2012年共为207家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贷款20.2亿元。开通全省首家县级用工电视频道,多渠道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问题,全年共为企业输送用工1.03万人次。经济总量不断扩张。完成工业投入70.5亿元,增长15.7%;新增规模工业企业31家,发展到184家;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64.2亿元,增长18.8%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。机械制造、信息电子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,完成产值30.2亿元,增长53.3%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、产品25个,省级技术研发中心6家,省级名牌产品5个,专利授权821件。大力推进节能减排,关停并转煤矿、非煤矿山、小化工等企业78家,实现煤矿、粘土砖企业全面退出。

多重随机标签

猜你喜欢文章

QQ客服 电话咨询